当前位置: > 农知农技 >
西藏“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循环技术
来源: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0-07-23

  技术概述:沼气生态农牧业技术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种植业、畜牧业、温室工程等科学,合理地结合为一体,通过优化整合农牧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做到生物能量多级利用,生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之目的,是一项可持续生态农牧业技术。它面向农牧户,通过建设沼气池+温室+种植牧草(蔬菜等)等生态模式,利用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农牧业生产的废弃物等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沼液和沼料用于日常生活,农牧业生产,从而形成农牧户生活?沼气发酵?生态农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增产增效情况:从当前西藏农区、牧区两大运行模式效果来看,沼气生态循环技术使庭院经济和生态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创新了农牧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实行了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农牧业生产高效化,农牧区环境清净化和农牧民生活文明化,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因此,在河谷农区,农民称沼气池是“小康池”、“致富池”、“聚财池”;在高原牧区,牧民称沼气模式是“生态家园”、“绿色小工厂”,是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文明的好路子。

  沼气替代煤炭和薪柴,带来了农村燃料革命,建设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年均产气385立方米,相当于替代6.5公斤标准煤,可解决一个四口之家80%的生活燃料问题。

  一是改变了传统炊事方式,。沼气进入了农家厨房,使多数农民,特别是农村能够在低廉成本下享受和城市家庭一样舒适的炊事燃气,灶具也是和城市燃气的电子、脉冲打火机和漂亮的不锈钢面板。昔日烟熏火燎的老式柴灶被洁净的厨房取代,“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

  二是消灭了粪堆和柴火,改变了农村面貌。粪尿进池,人畜粪便及秸杆、垃圾得到合理整治,厕所无臭味,实行“一池三改”,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和农户脏、乱、差现状,使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三是阻断了疫病传播,改善了农户的卫生条件。2005年4月发生在四川资阳县的猪链球菌病,已建沼气户中,猪和人无一例感染,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在河北,江西、陕西、贵州四省对农村沼气卫生效果进行的入户调查显示,运行3个月以上的沼气池发酵液中的寄生虫卵阳性率为零,达到了粪便无害化的国家标准。

  四是变废为宝,实现了农业的高效循环。人类粪便通过厌氧发酵微生物还原变成沼肥,植物利用沼肥植物之间流动和多次转化,实现了农业的高效循环利用。

  五是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沼肥包括沼液和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氮、磷、钾、微量元素及生长素等活性物质。沼肥的使用可提高农产品品质,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创造了条件,让更多人享受到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六是减轻生态压力,恢复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沼气为农村提供了生活用能,解决了“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相当于1204千克薪柴,折合45亩林地,全国现有2200万户用沼气,相当于保护了1亿亩林地,减少了农化学品投入,沼肥的使用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20%,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减少CO2排放约3100万吨,有效地减缓了温室效应。

  七是发挥综合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事项。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农村沼气建设把粪便、秸杆、生活垃圾“三废”转化为肥料、饲料、燃料“三料”,以其形成的经济、生态、社会这“三益”来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良性循环,促进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村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技术要点:

  1、工程设计技术指标:温室(30~360平方米)+沼气池(8立方米)+种植20~300平方米+养殖10~60平方米;“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循环模式工程建设的方位,北纬30度01分,偏东南8~12度。沼气池位于畜禽舍下面。使沼气池和沼气池出料口,进料口的中心位于“模式户工程“,南北宽度的中心线上。与“模式“配套的日光温室按合理采光时段理论与异质复合多功能墙体结构原理进行设计,成为最有效利用西藏地区丰富光能资源的节能型日光温室。即在2月中旬至来年元月中下旬合理采光时段应保持9小时至10小时(拉萨市)有较好的光照。依据塑膜对太阳直射光的透过特性,太阳光线入射角应控制在40~45度范围内。

  2、沼气池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符合国家GB4750.3.1-3.5。技术参数应满足GB4750.9.1-9.9要求,“模式“的高效温室以铝合金做骨架,75#标准水泥砼砖做围墙。

  (1)温室结构,固定何载10公斤/平方米,雪载25公斤/平方米,风载35公斤/平方米。

  (2)温室长度5~60米,温室总跨度1.2~6.2米,后坡宽度进行了加大。

  (3)墙体厚度,模式后墙及侧墙厚度35厘米,中间5厘米,空心填充5厘米左右聚酯笨板,内壁15厘米,外壁15厘米,功能主要保温和增温,在西藏地区属首创。

  (4)后坡仰角,角度为35~40°。

  (5)畜禽舍地面用水泥抹成,高出自然地面16厘米,在畜舍地面上距离南棚脚2.4米,距外山墙1米建一个长60厘米,宽40厘米,深8厘米溢水槽兼粪槽。畜舍地面抹要5%的坡度溢水槽向,溢水槽南端筑有水通道直通温外。

  (6)畜舍所粪口与沼气池进料口相口成一体。

  (7)“三位一体”模式工程温室的面积为30~360平方米,在效温室四周有保温材料?5厘米厚的聚脂板,地下建筑8立方米沼气发酵池,四周有保温材料?聚脂板。

  3、“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循环模式日常生产管理。沼气的日常生产管理,坚持以粪便为发酵原料,因粪便容易分解,产气体快,进出料容易,每次加入的系统以外的原料,先进行堆积腐蚀,放出毒气后在入池。坚持勤出料、小出料、并经常搅拌液,提高沼气的产气量。沼液、沼渣施用技术,沼液、沼渣是粪便以厌氧菌发酵后的残余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具有平衡供应养分的特点,是一种优质有机肥,可不断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在改良和培育土壤,刺激蔬菜生长,增强蔬菜抗逆性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更主要的事,此技术研究成功后,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又生产出无公害产品,销路好,价格高,效益大,可有效增加城郊农牧民收入。

  畜牧饲养管理技术,品种以当地为主。为促进快速生长,首先给奶牛创造良好的温湿环境。适时进行通风换气,温度在5度以下仅开窗调节。温度5~15时,在中午13时~15时气温最高的时间揭开棚面通气和通风30~45分钟,温度在20度以上时,加大通风时间,并给奶牛舍及时用清水冲刷。采用阶段饲养技术,畜舍建筑,畜舍在塑料大棚内,紧靠入门和管理室,建在沼气池上,围坑和沼气池结合连通。四周设围墙、封闭分开。畜舍面积10平方米。北高南低,利用采光及粪便入池。在内侧距地面0.7米和1.5米处设换气孔一个,便于畜舍和菜田气体交换。畜舍棚顶设卷式窗口,用于奶牛与外界通风换气。

  A:幼畜阶段,从断奶到65公斤,主要生长骨骼和肌肉,此期消化机能不健全,以精神为主,每日每头1公斤,供应新鲜饮水.

  B:育肥阶段,体重从125~250公斤,此阶段消化机能显著提高,多喂清粗饲料,减少精饲料。

  C:催化阶段,从体重50公斤到出栏。此阶段增重最快,管理上增加精饲料,尤其加工饲料、青稞等高能量饲料,每天喂3次。

  蔬菜种植技术,合理调节蔬菜生长环境。扣膜初期。日出后及通风。立冬后晴天中午时通风,不降低室温,气温至0度以下的严寒季节,整体禁止通风,室温保持在12度以上,湿度在60~70%,为防严寒保温或草垫子日出后揭开,日落覆盖,阴天刮风、下雨天不揭开。

  利用灯燃沼气增施二氧化碳技术大棚与外界相对密闭。日出后,其内二氧化碳含量因光和作用的进行,会大量消耗。为此,采用日出后燃沼气灯的方法,以达到增二氧化碳的目的。同时,起到级棚内增温、增光的作用,尤其阴天及日落后后采用之,更具体优越性。据国内研究资料证明,运用应技术,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促进了蔬菜生产,增强了蔬菜抗逆性、抗病性、提高了蔬菜产量。特别是早期产量增加更加明显,同时还发送了产品质量,成色好,口感好,经济效益显著。

  4、沼气生产技术和日常管理培训每年的冬季,夏季培训当地沼气工程师和农民户主、科技明白人。

  5、成立乡级沼气管理协会,村级沼气管理协会。成立乡村两级沼气生产管理协会是加强沼气生产的首要条件。根据西藏高原沼气生产的特殊性,三分建、七分管是沼气生产的关键所在,提高“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循环模式关键至于社会管理综合能力的建设,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注意事项:一是3~5天搅拌10分钟以上。二是进出料时注意人畜安全。三是每3~6个月进出料一次,并严格检查管道是否漏气。

  适宜区域:海拔2300~4300米农牧区,选择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劳动能力的农牧户。

  技术依托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联系地址:拉萨市金珠西路130号

  邮政编码:850032

  联系人:张亚生谭海运孙全平

  联系电话:0891-686608618908980293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网址:https://nynct.xizang.gov.cn/nyfw/njtg/201911/t20191126_124862.html